【特稿85】在巴马养生
手机qq2008精简版,老公不在公公搞我,喜爱夜蒲国语快播
原标题:【特稿85】在巴马养生
> ①

> ②

> ③

> ④

> ⑤

> ⑥

> ⑦

> ⑧ ???
①巴盘屯依着盘阳河而建,这里山水的奇妙早已被写进了宣传资料中。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
②人们在百魔洞里“吸地磁”,据说地磁能提供对抗疾病的微量元素。视觉中国 供图
③黄妈干据说现年已有113岁,许多人期待从她这儿获得长寿的秘方。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
④几位“候鸟人”在盘阳河上垂钓,对面高楼倒映在河面上。视觉中国 供图
⑤“候鸟人”在打水,这里的水被认为能中和清除身体的酸性废物。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
⑥崔学东每天坚持在百魔洞外领着一群“候鸟人”唱歌蹭地磁。中新社 蒋雪林 摄
⑦一群“候鸟人”在巴马的某个广场上跳舞。 中新社 蒋雪林 摄
⑧每年有超过10万的“候鸟人”在家乡和巴马之间迁徙。视觉中国 供图
东经105度,北纬24.33度。在广西如黛群山中,藏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——巴马瑶族自治县,也是国内著名的“长寿之乡”。
长寿如同“魔力”,每年吸引了超过10万的“候鸟人”,在家乡和巴马之间迁徙。他们中,有喜欢隐居山村的作家,有寻求长寿之道的老人,还有希望多活几年的重症病人。
伴随“候鸟人”纷至沓来的,还有野蛮生长的养生产业,日渐积累的土客矛盾,不断被夸张、演绎的离奇故事,难以承受的生态压力和已飙升至每平方米万元的房价。
当自然净土成为开发热土,曾经的寂静安宁和怡然自得渐行渐远。人们开始思考,生命的绿洲到底在哪里?
“要活下去”
吃饺子、放鞭炮,今年春节,53岁的崔学东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的出租房里,按着东北老家的习俗张罗着。
这是他到巴马的第7个年头,也是查出肝癌的第8年。
肝癌,能有5年的存活期,在医学上只有不到3%的机会,但他在巴马却度过了7个春节。每过一年,他都满怀感恩之心。他生机勃勃的笑脸,更让他成为许多身患重症的人远离故土长居巴马的精神支柱。
2010年10月,是崔学东生命的分水岭。彼时的他正在打拼着自己的事业——35岁从国企辞职下海,5次创业4次失败,他站上了央视的求职舞台,受聘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。正准备大干一场之际,却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肝癌。
“那一刻,我处于死亡的恐惧之中。走在马路上,觉得街头行人的打骂都是那么美。”崔学东走出医院的大门,对身边的事物格外留恋,想起家中的母亲和妻女,他冷静下来,决定不认输,要努力“成为活下来的那一个”。
十几个小时的手术,切除了40%的肝脏。随后的系统治疗,让他的身体慢慢恢复元气。
他不愿意躺在床上消耗珍贵的时光,开始寻求跟以往不一样的生活——在28天里沿着松花江步行了700多公里,用30天时间带着11岁的女儿徒步横穿呼伦贝尔草原。
在徒步的路上,朋友的介绍让他第一次知道了巴马,“你能早一天去就早一天去,能早一小时去就早一小时去”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hcykl.com/dushujiaoyu/7431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!
相关文章:

